下午是歷史悠久,最近竄紅的煤礦遺跡小鎮—猴硐。本來就是衝著這素未謀面的景點,結果一見鍾情,私心和福隆並列為最適合尋幽的化外之境。
遠遠地就開始興奮。充滿歷史的拼貼建築,基隆河自然風光,彼端的運煤橋,環抱此景的山谷穹蒼,從中升起炊煙裊裊...湧起一種自然鄉野的浪漫。
侯硐車站。早年因為此地山洞棲息大量猴群,因而得名。然而猴字不雅,改作「侯」,挖煤最忌諱湧水引發災變,故用「硐」(ㄉㄨㄥˋ或ㄊㄨㄥˊ)。後來文史工作者與當地代表奔走,審議通過改回「猴硐」。下面景致都切掉了,因為週末車站出口小吃群集,熱鬧得很
說實話裡面資料實在乏善可陳,挖煤這麼大工程,怎麼不多展示點呢?樓梯兩邊的透明板上倒是印了許多字,內容像訪談煤礦老工人紀錄的牢騷感嘆,一探挖煤情境外,帶點鄉土親與酸苦,很有意思。
運煤橋遺跡。煤礦從洞中挖出後,尚須經過篩選;婦女不能進洞,就做選煤的工作。故需此橋將礦產從彼岸運到選煤廠。
坑裡男丁與廠中婦女的聯繫,搭起城鎮的生計。
博物館旁邊就是大片瑞三選煤廠遺跡,安全起見全部圍起來,但可從多角度得見。也就從這次深刻發現自己是個遺跡迷,愛這些廢棄機械建物:人工卻又扭曲的結構,風吹雨打老繡斑駁的紋理,苔痕蔓延青山為底,鋼筋投落隙中透露的光影。在這裡,時光完美封存著那一刻的空氣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