幅日出,一個印象,打破當時西洋美術偏好的人物、神話範疇與細膩筆法,破曉影響其後百年的藝術乃至思潮變革。印象派先驅莫內的地位是這麼崇高,此次臺北市立美術館「莫內花園」能請來真跡飄洋過海來看你,當然要找機會去好好去給他看看。週六下午3點多去的,人雖多但在接受範圍內,大概被科教館的奇幻不思議3D幻視畫展「坦」掉了不少人(好潮的詞啊)...這是合理的推論,因為我們就是到那邊發現被塞爆才提早轉戰美術館的(爆)票價全票300元,定時導覽子母機租借20元,個人語音導覽100元,另有手機導覽服務。

莫內花園.jpg

這張宣傳圖裁切取自「百子蓮」,是個人特別有印象的一幅。以下筆記一些個人觀察或欣賞心得。

百子蓮印象:和許多其他作品相同的莫內作風-幾近正方形的畫幅,水色為草綠與紫色的對比,流動的筆觸(尤其感覺繞著百子蓮流動),和左下角三角形近景的切割。比較獨特的是:右下角與上邊的睡蓮以畫布留白、背景壓出的方式勾勒。其實其他幅也有很多單純背景的「留白」;想到莫內喜歡東洋風景色等文化,不知道這有沒有受東方水墨的佈白影響?這幅似乎和其他許多畫作一樣沒有作家簽名,說不定作者本人覺得根本未完成,若地下有知還會跑來說:「我還沒畫完啊,你怎麼拿來展了呢?」XD

睡蓮
睡蓮.jpg

也是特別有印象或代表性的畫。現場看到畫作尺寸之大、筆觸的躍動,絕對是不一樣的體驗。想起畫室老師說「正方形不是理想的畫幅,因為最難切割、容易太平均」,再看到莫內酷愛正方形構圖,這就算了,還很喜歡把地平線設在1/2或3/5的地方,不然就是明暗倒影從正中央左右對分,真是捏把冷汗... 這幅畫把鏡頭單純切在水面內,也是道地的黃綠與紫色水色,左下角還用紅紫色和黃綠相鄰(狂汗);睡蓮上濃厚地塗了紅、黃、藍、綠什麼都有,卻很耐看,真是太神奇了~

白楊樹
白楊樹.jpg

這張是個人第一印象最喜歡的作品之一。危險的切割,倒影對稱卻又帶了筆觸。這張的水面是水平筆觸,後來以垂直筆觸表現倒影、水平筆觸表現睡蓮,成為莫內的搶眼作風。由遠而近的白楊樹畫出優美曲線、表現遠近,對稱倒影更添增張力。色彩柔美,靜中有動,是我喜歡的主因。

其他還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作品。有張紅色系的夕陽睡蓮,不同於一般風景畫講求寬廣,反而採直構圖挑戰遠近;上半是陰沈的倒影、下半橘紅色天空光暈,更顯得不穩定而活潑,暖色光暈反虛為實,彷彿火焰般上竄。除了這幾張厚重的高明度高彩度作品,還有至少兩張粉色系、少女情懷般淡雅的睡蓮;同時卻也有水面暗沉混著的船景,甚至筆觸抽象躁鬱如梵谷的睡蓮畫。由此可見大師對色彩的嘗試與駕馭。

關於展覽,有些地方個人覺得不甚理想,有改進空間:

1.網頁資訊有北美館展覽介紹展覽專用網頁兩處,彼此內容各有千秋(比如不看後者完全找不到繪畫比賽資訊),卻又毫無連結互通。後面那個展覽專用網頁的瀏覽動線很有問題:很多地方點進去就是死路,不退回上頁無法繼續其他瀏覽。例如「認識莫內」那塊,想看更多還要點進去,點進去看完想看下篇、還要回上頁翻牌等。

2.個人語音導覽,需要自己輸入畫作提示編號才能啟動。可以參考大陸景點有專門定位系統的作法:遊客走到哪裡就進入該景點介紹。更大的問題是那個編號非常迷你地縮在畫作說明牌旁,在照明不強、畫作前有護欄、人潮又多的情況下,年輕人也看得不輕鬆,遑論眼睛不便者或老年人。或許美觀很重要,但可讀性也是重點。建議把說明、或是編號的字放大一些。

3.照明不強。或許有保護畫作的種種考量吧,但要是照明再加強點,整個會更明亮,欣賞效果會更好,也更愉快。

4.展期與花博重疊,而花博期間會場把美術館給圍起來了。我不清楚那時候能否不買花博門票、直接進入美術館,也不清楚這樣是否帶動外地遊客觀賞畫展;但就個人而言,那段人山人海的日子完全沒有看展意願,也不太相信特地來花博的外地遊客會想看展。這樣很多珍貴的展出時間其實都浪費掉了,也增加花博展期外的參觀負荷。

5.另外有些可惜的是莫內以紀錄自然光影的變化聞名,許多作品是同一景點同一構圖在不同時間或天候下的呈現,真正抓到印象派的精髓,觀賞起來有強烈的震撼,例如這篇莫奈Monet印象系列——白杨树然而這次展覽同一構圖、不同光影的畫作記得只有兩幅。當然策展商借肯定有許多專業考量與難處;只是多少有點漏了畫家獨門絕技的哀傷。

不論如何,這些還是世界級、歷史性、地理性的珍寶。展覽只到6/6,如此難得的親身體驗,推薦大家欣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批克獸/P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